推荐 财新,专栏

政治偏见不应成 “一带一路”绊脚石

本文阅读 7 分钟

财新 2017年05月01日

与其纠结于是否有政治目的,不如搞清“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上是否有其必要性,是否会带来显著收益,收益是否为多数人共享

“一带一路”峰会即将于两周后召开。对于这个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重大倡议,各方反应不一。

基础设施投资并非易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项目周期较长,私人投资者往往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长时间持有这样的低流动性资产。政治家也可能为了政治目的而改变监管政策,比如通过降低高速公路收费等来换取选票。这样本来可以有收益的项目也可能亏损。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能力一般较弱,建设延期更像是常态,而非个例。很多时候,因为项目超期带来的成本增加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很多沿线国家还深陷公共债务泥潭,由于公共债务接近上限,它们很难从多边发展机构获得资金。此外,基建投资也会挤出教育、卫生和环保等其他领域投资。

在当前全球基础设施面临巨大资金缺口且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必须有人带头引导。中国无疑是出色人选——中国拥有资金、经验以及帮助全球一体化的视野。

然而,不少国家对中国的领导角色和资金心存芥蒂。中国的崛起在全球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分野。亲中阵营和反中阵营显现,在国家、政党、个人等不同层面都广泛存在。中国通过投资和贸易将触角延伸至全球很多角落,或多或少会降低美国的影响力。

正如一句乌干达谚语所言,“两个大象打架,草地也会遭殃”。斯里兰卡就是例子。直到不久前,斯里兰卡还敞开大门欢迎来自中国的基建投资。然而,在不同政党将中国当做政治工具后,民众对中国参与其基建的态度由支持转为愤怒。政客随后表示接受来自美国和印度的资金。然而,资金迟迟未到。斯里兰卡别无选择,只好重新接受中国的投资。中国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向斯里兰卡投资数十亿美元,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推进和愿景实现的最大阻碍,来自政治和意识形态。但是,有关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存在误导性。“西方民主终将胜出,非民主政权必将衰败”这样的说法一直存在,但是,历史和时间都一再证明,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中国倡导或实践的任何事情都可被视作怀有政治目的。这对西方大国同样适用——即使它们“好意干涉”背后的指导原则是道义且秉承好的原则的。这一问题可以无休止地辩论下去而没有定论,与其纠结于此,不如搞清这一倡议在经济上是否有其必要性,是否会带来显著收益,收益是否为多数人共享。

“二战”后美国主导的“马歇尔计划”旨在重建欧洲、取消贸易壁垒、促进欧洲工业现代化,与“一带一路”有一定相似性。不过,“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还包括阻止共产主义的扩散,直接指向苏联,但它并未引发争议,也未面临阻力。

毫无疑问,中国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做得更好,本可以就“一带一路”的经济必要性做出更好地阐述,并利用娴熟的外交减轻外界的担忧。但有些时候,中国对当地风俗和文化缺乏了解乃至重视,导致与当地民众的摩擦和隔阂。一些中国企业缺乏可持续的理念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些都成为很多人非难“一带一路”的简单借口。

“一带一路”也面临一些实践性挑战。协作是实现共赢的最好路径,但如何形成一个政府、企业和各类机构共同参与的平台,并使其有效运转?当数量众多的相关方和项目牵涉其中,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或机制来充当主要协调者的角色会是一大挑战。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政治成为这一全球性的、具有经济意义的21世纪战略的绊脚石。“一带一路”就像一曲交响乐,需要一个指挥家,让各方各司其职。谁充当指挥家的角色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整个乐团开始演奏,并能发出悦耳的交响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eyujin.cn/46
美国将对华发动贸易战?他们既误解了中国,也误解了经济学
« 上一篇 04-07
中国塑造全球角色的时机到来
下一篇 » 06-19

相关推荐

推荐更好地推销“一带一路”

财新 2018年01月01日全球基础设施具有网络效应,联结一些关键性节点需要外部主体的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恰恰可以提供关键性的要素投入当今世界,经济的很...

浙ICP备18026925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4000号